常州古城著名古建筑文化古跡
文廟大成殿
原為陽湖縣學宮,始建于宋咸淳元年(1265),歷代均有建修。現(xiàn)存大成殿為清同治六年(1867)重建。殿為單檐歇山頂,面闊五間,寬22。8米,進深16米,莊重古樸。殿前為大成門三間,硬山頂木結(jié)構(gòu),壁間嵌有重修文廟石碑三塊,大成門前泮池、石橋遺跡,保存完好。為市級文物古建筑保護單位?,F(xiàn)“大成殿”為常州“道德講堂”的地方。
常州府學
主體建筑存大成門、明倫堂、尊經(jīng)閣,均在中軸線上。大成門東向,單檐硬山式上下二層設計,氣勢莊重。明倫堂面寬三間,進深九檁,尊經(jīng)閣為硬山頂樓閣,上下各五間,1993年重建。正殿東首存廡屋九間,抗日戰(zhàn)爭時日軍將此屋作馬廄,柱間猶存拴馬痕跡,殿前存吳宗達書《分置學田碑》、莊存與撰書《重修常州府學廟記》及白昂、曾瓘等明清名家書碑多塊。為市級古建筑文物保護單位。
中山紀念堂
為紀念孫中山先生,以原常州府城隍廟戲樓舊址,借鑒南京中山陵祭堂所興建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設計風格,是常州地區(qū)優(yōu)秀近現(xiàn)代建筑的典型實例。建成后的中山紀念堂,坐北朝南,進深19.2米,高19.7米,重檐歇山頂,上檐出飛椽,做翼角,正脊飾回紋,簡易木斗栱裝飾,青磚筒瓦,面闊三間,二層(另設有0-),青磚青水砌筑,四面帶廊,欄桿圍護,四角設穹窿頂方室,外形采取宮殿式、內(nèi)形采取羅馬式的中西風格結(jié)合結(jié)構(gòu),建筑面積324平方米??箲?zhàn)期間,汪偽縣政府長期盤踞在此,國民黨縣黨部設于中山紀念堂??箲?zhàn)勝利后,武進縣政府占用,1949年常州解放后,市軍管會、常州專區(qū)專員公署分別在這里辦公,后又成為機關食堂,也曾被常州市商務局、糧食局、廣播電視局等單位用作辦公場所。1987年12月26日,中山紀念堂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古建筑保護單位;2011年12月19日,中山紀念堂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蘇東坡紀念館
原名藤花舊館,又名孫氏館,坐落在城中的前北岸顧塘橋邊。北宋建中靖國元年(1101年),蘇東坡從海南被貶遇赦北上,借居于此并在原址親植紫藤,直至終老。孫氏館毀于宋末兵火。明代中期邑人在其終老地遺址重建孫氏館,遂稱“藤花舊館”。現(xiàn)石刻篆字門額,楠木大廳猶存。如今是“蘇東坡紀念館”,里面存有有關蘇東坡的資料及一些古跡供游客參觀。
文筆塔
位于紅梅公園南端,始建于南朝齊高祖蕭道成建元年間(479-482年),已有1000余年歷史。名建元寺,俗稱塔下寺,后改稱太平寺。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,形似文筆,又稱文筆塔,被常州文人視為筆魂。據(jù)了解,古時候那些進京考試的學子們臨行前都要登上這文筆塔,以求“考運”。后來塔寺歷經(jīng)興廢,宋代詩人楊萬里有“太平古寺劫灰余,夕陽惟照一塔孤”的詩句。文筆塔是常州文化的象征,也是古城常州的“標志”。
唐荊川宅(松健堂)
在青果巷東,原為唐荊川曾祖、明書法家唐世英居住,后歸清浙江兵備道惲祖貽及其子安慶府知府惲锍齡及孫惲公樾居住。存房屋四進,樓廳一座硬山造木結(jié)構(gòu),廳屋為明代建筑,其余系清改建。規(guī)劃設計是作為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(qū)修繕保護整體展示館?,F(xiàn)如今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